“交际互动、话语篇章和汉语研究”学术沙龙在金沙990活动大厅召开

文章出处:中国语言文学系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6日 访问次数:

交际互动、话语篇章和汉语研究学术沙龙


交际互动、话语篇章和汉语研究学术沙龙于2019118日至11日在金沙990活动大厅举行。本次沙龙由金沙990活动大厅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本次沙龙。在为期四天的学术沙龙活动中,围绕交际互动,话语篇章和汉语研究的主题,二十余位学者共分四组做了报告发言,五位学者进行了专题学术讲座,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沙龙主要内容如下(按发言顺序排列):

陶红印:人际互动中的情感态度表达:从本体研究到二语教学

陶红印老师指出语言既要达意也要传情,语言的结构是为了表达情绪而设计的,情绪影响语言结构的设计和变化;并提出对语言形式手段的新认识,多模态的复合式成为常态;在本体研究方面,强调真实语料的重要性;在二语教学方面,要关注类似于情感态度的重要交际元素,并将之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

李晓婷:用第一人称陈述句完成请求行为

李晓婷老师讨论的课题为从类型学的角度来探索请求行为,语种包括汉语,英语,韩语,日语等。针对汉语研究,她认为汉语普通话的研究大多在礼貌原则的框架中完成,研究方法则多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而不是依据真实口语使用情况进行的研究。因此,她的研究对象主要落足于真实语料中用陈述句完成请求行为的情况。研究视点包括在请求行为里的角色,名词形式,序列位置,请求物体本身的属性等。

陈志娟:办公室场景的言谈交际:以职场指令行为为例

陈志娟老师认为,在办公室的场景之下,从CA的角度进行语言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她关注指令行为所体现的言谈交际特点,强调指令行为的话轮设计和序列位置的重要性,并提出:办公室场景下的指令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上司和下属并不把发出指令的权力视为必定。通过指令序列的组织和话轮设计,言者表现出他们对指令所牵涉的权势性和偶发性的倾向。

张惟:第二故事与“pre”

报告关注交际中的第二故事,提出在一些早期研究中,第二故事具有建立主观交互的作用。张惟老师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案例,分析了提问作为pre的手段:通过看上去对当前故事的提问,建立了与自己将要评述的故事的关联,转移了第一故事原本的互动意义,赋予了第一故事与第二故事相似的意义。她指出建立相似性的任务在第二故事讲述人身上,其目的是建立相同意义以引出第二故事。

谢心阳:汉语自然口语中受话者认识领域信息问句刍议

谢心阳老师通过陈述疑问句在命名上的问题,在句法、语气、行为三个方面的不兼容,以及汉语中本来就可以使用陈述形式来提问等方面质疑了汉语中陈述疑问句概念的合理性。他提出受话者认识领域信息问句的完整概念并进行定义和解释,又提出该概念的词汇语法惯例涉及传信标记,最后则总结了其出现的互动环境和互动功能。

方迪: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研究

报告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来理解评价表达和评价行为。发言人提出以下观点:互动语言学对于评价的探讨始终是在宏观社会行为和活动的框架下进行的,对于评价的研究可以从语言形式和社会行为两个角度展开,目标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即描述和解释评价活动中交际者采用的语言形式(以及韵律与多模态特征),并揭示言谈中话语评价意义建构与识解的过程和机制。

曾依欣、应金琦:句法格式与会话行为:以询问信息为例

报告从会话互动的视角来研究疑问句,探索回应行为的句法格式,以及在交际中呈现的互动差异。运用的理念方法为:互动语言学范式,即社会互动及其语言模式的互育视角。在研究中,二位同学提出了四种倾向,即一般疑问倾向,事物倾向,特指型问句倾向和讲述型答句倾向,并从交际互动角度分析了相应动因。

陶红印:发生动态语言学:从宏观语言哲学到微观即时互动过程

陶红印老师介绍了发生语法学的概念、起因、发展及相关理论。发生语法学探讨语法的起源和动因,认为语法是从言语交际中产生的,强调语言的动态性。陶老师提出,在汉语动态语法研究方面,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向:微观即时互动过程;互动行为与语言单位、结构的相互作用;历时、共时、泛时之外的动时概念;叠加形式与复合意义的统合等。

方梅:浮现语法思想为汉语研究带来哪些启示

方梅老师对浮现语法进行概念释义,认为浮现语法强调语法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语法的动态性。在结构和意义的浮现条件方面,则从篇章及篇章需求,语体及其功能需求,会话行为与句法之间的关系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她讨论了无定np主语句,并以此总结,浮现语法没有固定的句法模式,它的研究必须要回归到发生语境中,观察其篇章语用的交际需求。

林幼菁:无形的手与浮现语法

林幼菁老师区分了先验语法和浮现语法的概念,认为语法是存在且具有动态性的,它是人造的,但不是人类有意设计的,属于第三类现象,其本质是人类交际过程的副产品,是一种自发性的规律。与语言演变相关的准则包括洪堡准则(趋近身边的人)和动态准则(为得到注意优化表达),两种准则的综合导致了语言在稳定存在的同时发生变动。她认为,语法合理与否的判定来自于生活中的重复运用,对于语言交际中的语法而言,一旦仪式化的目的能够达成,实际内容并不影响交际功能。

乐耀:互动中的浮现:以汉语会话中的选择问为例

乐耀老师将浮现语法分为浮现出的语法浮现着的语法两类并分别进行阐释,以汉语会话中的选择问为实例讨论了互动中的浮现问题。根据语料数据可见,选择问句可分为真完整,伪完整,追补完整的情况,其中真完整句所占比仅为37%,据此他指出,选择问句在真正的交际中并不是一个完型,不同类型的选择问句存在不同的互动功能,并进一步延伸讨论伪完整选择问中疑问代词占位填充的功能和追补完整的选择问句与话轮延伸之间的关系。

王文颖:故事讲述中的多重话语世界

报告着眼于故事的不同层次与叙述者职能,总结了多重话语世界切换的手段如时间性成分、衔接词、引语的标记成分、韵律手段等。其中报告人着重探索时间性成分的功能,包括交代事件背景、补充事件细节、切分话语情节、表达言者评价四种。

陈玉东:应答语的韵律表达

报告分析了简单应答语类型的出现条件、总体分布、语调功能,相声应答语的总体分布和相应特征。从功能上说,相声应答语的功能分布包括表(不)认同,表疑问,表判断,表惊讶,表醒悟,表叹息,表提醒,表反馈等。基于韵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相声应答语的功能最终可归于三类。陈玉东老师认为,应答语的使用具有一定倾向性,其语调特征越显著则功能倾向越显著。

 朱庆祥:多功能互动驱动形式对应的汉语语法研究——有点儿VP(了)的色彩倾向为例

朱庆祥老师从认知功能导向探讨有点儿VP(了)的贬义倾向,认为有点儿VP(了)还处于相对客观阶段,并没有完全主观化。因此,要多功能互动驱动角度如礼貌策略、合作策略、委婉策略等方面研究其功能解释,其中,合作原则占据主导作用,礼貌原则则相对次要。

李晓婷:在序列环境中对评价的多模态研究

李晓婷老师讲解行为的构成/格式以及合作行为,阐释从社会行为的语法格式到社会行为的多模态格式的发展以及主体性与合作行为的概念,关注评价作为社会行为是如何在互动浮现的过程中被理解、构造和使用。基于句法不完整评价的多模态格式,提出评价的语言-身体模式概念。

张惟:会话中的复合式单位

张惟老师关注自然会话的话轮交替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第二个说话人在第一个说话人的TCU还未结束时进入话轮,并分析这种预期完成和句子共建的方式和动因。张老师特别讨论了Lerner1991)提出的复合式TCU及其投射性以及行为层面的复合式单位的问题,着重从语言结构、交互组织、句子实际行进三方面探索复合式TCU的产生条件。

朱军:基于互动与立场表达的汉语认同范畴研究

报告基于互动交际的视角对认同立场进行阐释,区分认同与评价二者的概念,对认同进行了概念分类,即包括寻求认同与回应认同、认同与不认同、情感认同与认识认同、单一认同与叠加/复合认同等;并分析认同立场的特征及其表达手段,包括词汇句法手段、篇章手段、语气韵律手段、多模态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特殊手段等。在话语序列与话语类型方面,朱军老师认为,不同的话轮位置具有不同的篇章功能。

张文贤:竞争类多人游戏语言中疑问句的形式与功能

报告以狼人杀游戏语言为基础语料,考察疑问句的形式与功能特点。通过分析其形式特征,话轮位置,语篇分布,交际功能,得出以下结论:疑问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是非问与特指问;大部分疑问句会引起话轮转换;不同疑问句具有相应的语篇功能。

刘娅琼:其实:从评注到交互

报告通过综述先前学界对其实“actually”的研究,提出了三个相关问题;并通过对自然语料中的其实分析,强调在较大的话语序列中观察其功能,包括转折、非转折、立场协商等,其话语行为则包括讲述概括评价/总结以及评价讲述(偶见)。

郑娟曼:汉语会话中的不是……

报告指出,在具体语料中不是……与反预期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该句式的功能也并不完全表示提醒和负面事理立场,因此从互动交际角度考量,应当对该句式在序列中的位置进行详细描写,以考察其功能如何在具体运用中浮现。郑娟曼老师提出两个问题,包括该句式反诘语气与发现立场和唤醒立场如何实现关联;以及具有回应性的不是……句位于话轮起始位置如何表达唤醒立场?

刘丞:交际互动中是吗的功能浮现

报告提出在具体交际中是吗都具有确认的基本功能,而证实认同等都是是吗具体功能的浮现,因而不限于此,还包括作为指称确认的手段、新信息标记、推进序列进展等功能。研究采用互动语言学研究范式,对是吗的功能浮现进行探讨,从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是吗的序列位置、功能及其韵律表现;语境自由与是吗的修复功能;是吗信疑度与主观性差异等。

张瑞祥:从互动交际视角看是吧的功能表达

张瑞祥老师认为,在当前已有的研究中,关于是吧序列分布表现及不同序列分布对是吧功能的影响,尤其是是吧用作回应与其他表示赞同的回应有何区别鲜有论及,因此报告讲述从交际互动视角,根据其在汉语会话中不同序列位置的分布探讨其行使的功能,主要讨论是吧如何在互动模式中表现一致性回应,以及互动模式对于是吧使用的影响。

李先银:互动语言学理论映照下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李先银老师认为,当前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系统不够完善,其中在实践层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学生的语法提升。因此提出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新体系构思,即倡导基于使用的对外汉语语法系统,组织模式为大语法观,以行为、活动为纲,其实现路径为场景化的语法阐释和情景化的语法教学。

李湘:汉语情态词的现实蕴含用法与原因问句的时体限制

李湘老师从汉语原因问句构造中的语义吊诡现象入手,提出原因问句中的情态词为什么能用于指涉已然事件的问题。报告分析了原因问句中的分布、受限的条件和原因,并基于此分析汉语原因问句中情态词的现实蕴含用法。李湘老师认为,等词在问句中表达了相对将来时,通过确认结果事件在将来实现的必然性获得原因问句中现实蕴含的能力。

许彬彬:闽南方言的安障等的句法功能分析

报告阐释闽南方言中表原因方式的安障的语音形式、语义内涵、句法分布,作为疑问副词的安障可以用于问原因和问方式,实际观察语料安障在句中同时也包含反诘语气和程度义。在安障的句法分布方面,包括后接VP表疑问,问方式、问原因;句首表原因;后接副词表程度义;后接动词表反诘;句末表征询等。许彬彬老师同时提出了疑问,线性语料的解读是否能够展现语义的多面性?如何从互动角度进行实际语料分析?

朱宇:汉语学术论文语言变异的对照语料多维度分析

报告介绍了方法学派的语言变异观和多维度分析法,并运用该理论与方法处理汉语学术论文语料。通过六个维度的测量,展现了汉语学术论文语体在词汇语法上的特征及其与文娱书面语语体的差异。

许立群:流水句可断可连的动态成因

报告基于CA的动态观分析话轮与流水句的动态特征,强调流水句的可能性、偏爱性和普遍性,分别分析话轮保持时产生的流水句和话轮转换时产生的流水句。许立群老师认为,产生流水句背后的互动动因产生于听说双方互动性的不平等地位。在书面语流水句中,流水句的互动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存在于作者与读者的内在互动中,作者掌握全部话语权,全权预测读者的反应。

    

 郑上鑫、张小蕃:试论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关系小句的铺垫功能

报告基于Givon1993)的铺垫理论,探索英语关系小句中的两类铺垫功能(回指与下指)是否适用于汉语中的关系小句。报告人认为,汉语中的关系小句功能更为复杂,包括回指铺垫,下指铺垫,双向铺垫,非铺垫等。

林幼菁:从嘉戎语看否定与疑问的同构关系

林幼菁老师介绍了嘉戎语的基本情况,包括起源、地域分布、分化时间、语群分支情况、语音形式特征等,着重关注四土嘉戎语中否定与疑问的同构关系。她详细分析了卓克基话中各类否定与疑问标记的形式与功能,并讨论“me-”作为否定标记与疑问标记使用的同构性。林老师认为,两个me-前缀很有可能是同一语素,其发展路径可能并非基于附加疑问,而是基于选择疑问对否定部分的保留,或通过否定标记加非实然标记再脱落句末助词的形式从疑问发展至否定。

方梅:三类汉语式话题句

方梅老师在主题讲座中详细阐释了话题概念及话题连续性概念,并从篇章的视角重新检视了三类汉语式话题句——“NV”重动式非论元名词话题句。她认为,三类汉语式话题句的运用与话题的建立、新旧信息的表达有关,对于“NV”重动式结构而言,其动词都不是新信息并具有高可及性,“NV”结构更有可能建立篇章话题;对于非论元名词话题句结构而言,其本质属于评论句,时常位于篇章末尾,不体现时间性和事件特征。

编辑:陆筠怡 宋佳丽


金沙990活动大厅

Copyright© 2023  金沙990活动大厅 - 澳门沙金官方网站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金沙990活动大厅